注册账号 | 忘记密码
中原民间有句俗话,叫“割罢麦,打过场,谁家的闺女不瞧娘。”指的是中原农村麦收过后走亲访友的礼俗活动,此称“行麦礼”。
每年农历五月,麦子收获以后,出嫁后的姑娘就要携上丈夫,带上儿女回娘家探望父母了。此时在乡间的小路上,可以看到许多穿红戴绿的人们。年轻的夫妻们,脸上还带着新婚的甜蜜和丰收的喜悦,手里沉甸甸的点心盒子,寄寓着对父母的孝敬之情。中年夫妇们的篮子里,盛的是用新麦面做成的蒸馍,馍又白又暄,每个半斤一斤不等。农村人对礼品的数量非常讲究,一般都要送双数,讨个吉利。给父母送馍,多是14个或16个。当然,现今馍在日常生活中已不是稀罕之物,父母也并非需要女儿的白馍才能度日。现在送馍的意义远远超过白馍本身。这既说明丰收了,女儿没有忘记娘家人,也是让父母和女儿一起分享丰收后的喜悦。
女儿离开娘家时,母亲还要让闺女带回2至4个白馍,这叫“压盒”,表示来回不空,两家常吃常有。
在豫北农村,麦收后女儿瞧娘还有另外一层含义,正如民谣所说:“收罢麦子打罢场,妇女们 篮去看娘。看娘不光为看娘,还为给孩子去要羊。”此处的要羊,指的是每年农历六月舅舅为外甥“送羊”的风俗。“羊”是用面蒸成的面羊馍,数量为24个,大羊、中羊、小羊各8个。大羊呈站立状,约10斤左右。中羊略小,为卧姿,背上驮一小羊。五月闺女瞧娘,一是为了表示女儿的孝敬之心,二是发出让娘家送羊的信号。所以,六月的乡间小道上,继闺女瞧娘之后,又涌起送“羊”的热潮。男男女女的送“羊”人,有的 篮子,有的抬食盒,有的步行,有的驾车,欢声笑语溢满田野。
“送羊”习俗的起源十分有趣。传说一时夫妇老年得子,倍加溺爱。孩子长大以后,对老人恶言恶语,十分不孝。孩子的舅舅是个羊倌,他把孩子带在身边,严加管教。这天,孩子看见羊羔跪着吃奶,感到奇怪。舅舅告诉他说,羊羔跪地吃奶是为了感谢老羊的养育之恩,这叫“羊羔跪乳”。孩子听了,想想自己,十分惭愧。从此以后,对父母百般孝敬。母亲感谢孩子的舅舅,麦收过后,便 了白馍,给娘家行了麦礼。舅舅为了让孩子不忘此事,六月里又给孩子送只绵羊。此事传开以后,人们纷纷仿效,送羊的风俗就流传下来。开始,人们送的都是真羊,后来就渐渐用面羊代替了。
现在,人们除送面羊以外,还增加了面制的飞禽走兽和花鸟虫鱼,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饮食礼俗。“送羊”季节,是妇女们大显身手的时候,谁家给外甥做的面羊好,谁就会赢得众多的赞誉。“妗妗(舅母)不倒,送羊不了。”只要舅舅、舅母健在,不管外甥有多大,每年都要送“羊”。久而久之,豫北出现了许多“做羊”的能工巧匠,并形成了一套掌握面性、控制火候的操作工艺,使馒头成为一种可观赏可食用的艺术品。
此外,还有娘瞧闺女、父母为刚刚出嫁的女儿送扇子等活动,这些都是行麦礼的一种形式。行麦礼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,同时通过走亲访友联络了感情,所以,它是一种很有意义的礼仪活动。
中原地区走亲戚叫走麦梢黄,是乡下人对丰收的一种庆祝与希冀。
中原地区麦收之后,走亲戚一般是姑娘去看妈妈,麦子丰收了,去给妈妈报个喜讯的同时看看妈妈。
麦黄走亲戚这是中原人的风俗,我老家就是这样,老话说,麦稍黄,瞧她娘。就是嫁出去的女儿,在麦稍黄的时候,回娘家看望母亲,还要买一顶凉帽,送给父亲,买黄瓜西红柿和油馍。老规矩了。
以上就是关于“河南女人过年回娘家送什么”的全部内容,希望能帮到您!
免责声明:本网刊载此文,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,kangmeiyishou@163.com,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