注册账号 | 忘记密码
20世纪八九十年代,女性作家的作品中出现许多“疯女人”形象,这并非偶然现象。这一时期,西方各种文学理论涌入中国,尤其1985年“方法论”热,更是助推女性主义在中国的发展。
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的召开,进一步提高了女性作家对女性主义理论等问题的关注。女性作家创作热情高涨,在创作中更加注重女性的地位,将女性作为文本的主角,为女性书写历史,而将男性形象作为“隐退”的配角。
这些文本相对比较隐晦,避开宏大叙事和公共空间,很多故事情节以荒诞的形式呈现,女性形象不再是单薄的附属性的具有象征意义的,而是从内在被“解剖”,将女性极端的、复杂的,甚至丑恶的心理状况毫无避讳地展现出来。
这一系列“疯女人”形象的出现,最大限度地表现了女性内心矛盾和生存困境,目的在于揭露女性的心理问题,对男性身上的劣根性进行批判,探索女性生命价值的实现。
从五四到十七年文学时期,女性江湖化,核心表征是逃离家庭,参加革命;十七年以来至上世纪70年代,女性男性化,性别意识消弭;上世纪90年代至新世纪初,女性消费化,表征是恣情展示欲望和形象,致力于身体写作。
真正的女性写作是从现代文学开始,并在现代文学中予以呈现。女性写作和城市的关系十分密切,都市的发展给女性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,女作家们的创作背景也都是都市化的。男性的审美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,男权化的话语体系发生变化,“妈宝男”“暖男”“渣男”“凤凰男”——这些词汇都是从女性的视角出发,展示女性视野下的男性。某种程度上,女性视角下的流行话语成为时代的标尺。
以上就是关于“杂志女性形象研究论文”的全部内容,希望能帮到你!
免责声明:本网刊载此文,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本站适用于《知识共享 署名-非商业性使用-相同方式共享 3.0》协议中文版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,kangmeiyishou@163.com,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