×
  • 登录

注册账号 |  忘记密码

微信账号登录
在家乡过年有什么风俗吗

张灯结彩,以前有放鞭炮,三十团年守岁,、一家人团聚,老人给小孩发压岁钱。

剪窗花,社火表演,办年货、扫尘、年夜饭、守岁,舞龙舞狮,放烟花,庙会、

在合阳民间,春节这一天的活动内容十分丰富。清代乾隆嘉庆年间,洽川人许琰于嘉庆元年(1796)撰成一册《风俗考义》,于“正月”一条中载,“夙兴具祭品香烛,焚草爆竹,谒神祀先已,拜尊长戚友;饮屠苏酒,以幼为始。”《合阳县志》1996年版载,“不待天明,鸣放鞭炮,点燃院落中先一日备好的柏枝垛(燃柏枝为古代傩俗遗迹)。家庭主事男子端香盘、执酒壶,率子侄赶往村中各神庙争烧‘头炉香’,继给家中天地、土神、门神、门、灶、财、牛马王诸神烧香磕头。男女老少皆换新衣,先同族聚于祠堂,然后全家聚于主房,肴馔祭祖,按辈‘拜年’,亦称‘见节’。早餐,俗曰团圆饭,吃煮饺、添岁馄饨。……饭后,晚辈挨门齐户向长辈拜年……”

从许琰生活的时代到现在已过去二百多年,祀神祭祖吃团圆饭的风俗在合阳民间却一直延续着。除夕之夜交子时,新的一年到来了,人们在笼罢“旺火”之后,不少性急的人便端着香盘和神桃到神庙里抢烧“头炉香”了。人们认为,烧头炉香会让神灵感知自己的虔诚,对自己分外眷顾,随之降下更多的福祉。昔日村庄里神庙多,人们挨个儿齐齐跪下来,天已大明。现在随着神庙的拆毁,此俗已不复存在,只在个别新建了庙宇的村庄还保留着。合阳被称为“面花之乡”,民间献在家神前的年馍形态不同,各有寓意。

土地爷是“家宅六神”之首,献的是麦积子和笼笼,希望土地保佑自家的麦积子大,粮食打得多;同时希望土地爷用笼笼给自己家中把财富多拖些回来。献给灶火爷的是“银子行行(háng)”,同样希望家中财富不断增多。合阳东乡风俗,献天地神的任务由家庭主妇来完成,在院中摆上平日吃饭的小桌,放上香炉,端出一摞五个神桃,焚香叩首,这或者是一种对主妇在家庭中重要地位的肯定。合阳人的风俗中至今仍有不少显示出古代先民“万物有灵”观念的遗迹,比如给清油灯前献一只“看灯鸡”;给水瓮上献一条“花鱼”;给水道献一只“蛤蟆”,给粮食囤献一只猫、一只鳖,意思是让猫看好粮囤,而“鳖”与“憋”同音,则是希望“憋囤”,即囤里装满粮食的美好期盼。在西北乡的甘井地区,还有献“场神”的风俗。献场神的面花是一摞五个,称为“场鹁鸽馍”:两只鹁鸽,一公一母,场里啄粮食颗的鹁鸽多了,说明粮食丰收了;两个“积积馍”,一个表示麦积子,一个上端粘几粒红小豆,表明是积积子。积积馍顶端都压一个红枣,意思是希望打场时太阳红红儿地不要下雨,让人们把上场的庄稼尽快碾打完毕,颗粒归仓。还有一个是模拟碾场工具的“碌碡馍。”

合阳是旱塬,昔日不少村庄别说浇地,连饮用水都十分困难,徐水塬畔的一些村庄是靠从沟下挑水。大年初一天不明,这些村庄的许多人都要挑着桶担下沟,担回一担清亮清亮的泉水,再在担头上绑一小捆柴火,叫做“财(柴)水进门”。方言中柴与财同音,水亦是财的象征,希望来年财源滚滚,吃穿不愁。

过去的合阳乡间,差不多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祠堂,户大人多的,除过老祠堂,还有若干个小祠堂。大年初一清晨,族人聚集在祠堂祭祖,长幼有序,恭而敬之。在老祠堂里祭罢,再到分支祠堂,然后回到家里祭祀自己的祖先。

祭祖结束,一家人围坐一起吃“团圆饭”,菜肴丰盛自不必说,而煮饺和添岁馄饨是绝不能少的。煮饺里有一个包着铜钱(现在是硬币),称为“大钱饺子”,谁如果吃到了这个“大钱饺子”,说明他有福气。添岁馄饨亦称“岁数馄饨”,全家无论男女老少,每人一个;如果有家人在外不能回来,也得设法为他捎去。添岁馄饨同样有一个包着铜钱,馄饨本身就象征着圆满和吉祥,再加上表示福气和好运的铜钱,能吃到的人自然是兴奋异常了。老人饭量小,添岁馄饨一顿吃不完,放到下顿再吃,别人是不可以帮忙的。正如王安石《元日》诗中说的“春风送暖入屠苏”,在这顿难得的团圆饭中,一壶好酒全家聚饮是少不了的,但这酒不按平日里“先敬长者”的规矩,却是从幼者开始,对此,许琰在《风俗考义》中是这样解释的:“董勋曰,少者得岁,故先;老者失岁,故后。东坡诗,但把穷愁博长健,不妨最后饮屠苏。”看来这是一个很古老的风俗了。

吃新节,也是合阳民间古老的风俗,在许多村庄里至今仍在流传。所谓“吃新节”,是把本巷院中先年娶回的新媳妇请到自己家中吃年饭,因为请吃新节的人多,所以刚到这家坐定,菜还没吃几口,就有另外几家的人催着快去他家。也可能去了多家,却还没吃饱,但却展现了浓浓的乡情,表达了左邻右舍对“娶新媳妇添人丁”之家的祝福。同样地,对于盖了新房、孩子考上了大学、买了新车等等有喜事临门的家庭,巷院中那些热心人也会抬上锣鼓到其院子里热热闹闹地敲打一番,既是一种祝贺,同时抒发心中的兴奋之情,主人自然十分感激,忙不迭地取出烟酒果品招待大家,农家院里一片欢声笑语。

六十年一个花甲子,人进入花甲,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节点。合阳不少村庄都有“贺花甲”的风俗,或请进入六十的人聚在一起,年轻人致祝词,唱歌演戏,让老人高高兴兴过新年;或抬上锣鼓到进入花甲之年的老人家中去敲,老人为表达谢意,会拿出一点钱来,集中一起,作为公益(比如添置锣鼓家什)之用。在洽川最南端的申西村还有一个“滚核桃”的敬老风俗。据老辈子人传说,该村过去有一个在外做生意的人过年回来为家中老人祝寿,给村里的小孩子散发核桃、花生等干果,孩子们你争我抢,把干果都踩坏了。这个人便搭上梯子上房,把核桃从瓦沟里往下滚,这样不但不拥挤,场面却显得更为热闹。从此“滚核桃”在这个村里沿袭成俗,一直流传到现在。每年大年初一,该村便在巷道中摆上一长溜方桌,每家都送来一盘菜和一壶酒,村中凡上了六十岁的老人,不分男女,不论穷富贵贱,均在桌子后边面南而坐,接受晚辈们敬酒拜年。每一年都有几家在这天为自己的老人祝寿,祝寿的方式便是上房“滚核桃”,从高处抛撒花生、糖果。孩子们在巷道里忽而东,忽而西,笑声一片,邻近村的人也穿红挂绿地前来看热闹,巷道里充满了欢乐和喜气。

坊镇东北五里有个和阳村,村名与县名同音。这个村中有一项传统工艺——编制柳条簸萁,所以人称“簸萁村”。该村的姚家巷有一项独特的年俗——打喜。这个风俗起于何时,没人能说的清,但除过“文革”中停过一两年之外,年年都在进行。著名姚家巷,但姚姓人家只有几户,居住在这里的秦姓、刘姓、王姓人家,家家都是这项民俗活动的积极参与者。每年大年初一早饭后,那些巷院中的热心人便把先一年添了孩子(早先仅限于男娃,实行计划生育后男孩女孩都一样)的家长(孩子的父亲)集合到一搭,用勒麦车的大绳串在一起,就像顽皮的孩子用细线串蚂蚱一样,拉着在巷道里游行,前面由锣鼓导引。每走上一段,前头拽绳和后头拉绳的小伙子一用力,那些被绳拴住的人便东倒西歪,颠翻在地,任你穿着过年的新衣服,也会滚一身雪泥,一副狼狈相,逗得看热闹的人在一旁拍手大笑,巷道里弥漫着浓浓的年味。跌倒的人不能动怒,更不能发火,因为心中明白大家是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为自己祝福,为你恭喜,如若你瞪眼吊脸,给大家个难看,名声传出,以后再没人敢和你来往,你便在巷院中失去了人气,那可是最可怕的事情。在游行中,还会有几位老者拿着竹扫帚,用尾端瞅空子拍打被绑者的脚踝和小腿,说是这样可以打掉身上的晦气,在新的一年里全家老少平安吉祥。据说“打喜”之名就是由此得来。跟着游行的还有孩子的爷爷奶奶,事前那些热心人都对他们作过精心化妆,脸上抹着红或锅墨,或者当奶奶的穿着儿媳的大红棉袄,或者爷爷反穿皮襖,虽然个个奇形怪状,滑稽可笑,脸上却都是难以掩饰的喜悦之情。队伍游行到添了孩子的家门口,这家人便端出香烟糖果招待大家。如果众人把这一家所准备的年货吃得一干二净,便说明这一家人气特旺,这家人也会感到脸上增添了光彩。

在许琰的《风俗考义》中还记载了当时的一些年俗,“元日以青术香煮汤沐浴,令人至老发黑;用麻子七粒、赤豆七粒共撒井中,辟疫邪;取故鹊巢烧灰,撒门内辟盗。”二百多年过去,合阳民间曾经有过的这些风俗已经消失了。

大年初一是高高兴兴的一天,忙忙碌碌的一天,忙过这一天,人们便开始走亲戚拜年或在家中接待客人了。

作者 史耀增

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、中国民俗学会会员、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员、中国俗文化研究会会员。曾任陕西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,渭南地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。合阳县政协二至六届委员。

我们这边腊月27以后就开始制作过年用的炸货,开始蒸大馒头,猪皮冻。除夕下午去给已故的老人们上坟祭祖,回来后开始贴春联,立马就能感觉到新年的喜庆。然后除夕晚上吃水饺看春节联欢晚会。到了春节零点后,起来放鞭炮,烧香,接着再睡个回笼觉,早上早去给长辈拜年,大年初二开始走亲戚。

我们是土家族少数民族,我们那里的春节,基本上和其他的地方差不多,过年的时候二十四小年,家里的人都会在一起吃饭,还有二十九的时候有些家里人会在别家过年,三十的时候到自己家里过年,因为我们那里一个地方一个习俗不,有些姓氏过年的时候风俗也不一样,有些会过二十九,有些会过大年三十,过年的时间一般都会杀鸡??,杀鱼,还有祭祖,到家里面祭祖了,还要到先人的墓边去祭祖,一般都是猪头,还有我们那里的糍粑,一些过年我们自己吃的东西都会拿去祭祖,祭祖回来了才会吃饭,我们那里过年吃年夜饭的时候跟其他很多地方都不一样,一般中午十一点左右就要吃年夜了,吃饭的时候就是放烟花爆竹,不像其他地方非得搞到晚上才叫年夜饭,一家人一起吃完饭了,就开始洗澡,把一年的晦气都洗掉,然后穿上新衣服,特别是小孩子一定要穿新衣服的,这样代表新年新气象,衣服也要三十洗掉不能等到初一洗的,家里也不能扫地初一。初二之后才可以扫地。后面就是初一走亲戚,首先外婆家舅舅家,然后才是其他的亲戚家里去…还有好多风俗我都不清楚,这些都是我知道的一点而已。因为我们是少数民族有些不一样。

我是山东潍坊的,我们这里的习俗是,腊月二十三,过小年,送财神,二十八祭祖,春节包饺子,全家人看着春节晚会吃年夜饭。初一给长辈拜年,初二开始走亲戚,直至二月二日、龙抬头,春节庆祝结束,文娱活动有跑狮子,扭秧歌等。??????

坐标福建西北山区农村!

辗转三十多年,貌似小时候的一些习俗现在也没有了!好比舞龙灯,孩童少年时每年春节都有,长大后就不常有了,几年才有一次!

一直都有的习俗就是除夕拜太阳神,正月初一去山庙里拜如来观音诸神!还有一个就是从初二开始,家家户户挨个请新郎和请新娘,就是前一年出嫁的女儿,就请女婿吃饭,俗称请新郎,前一年成家的儿子,就请媳妇吃饭,俗称请新娘!

春节那天不能动剪刀不吉利,用刀,用水之前先放鞭炮。

以上就是关于“在家乡过年有什么风俗吗”的全部内容,希望能帮到您!


免责声明:本网刊载此文,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,kangmeiyishou@163.com,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。


本站访客:1021982